自然景區主要是指依托山、水、林、木等獨特的自然環境及資源而開發成的景區,包括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等。其中,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科研保護區、國家公園 ( 即風景名勝區 )、管理區和資源管理保護區四類。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自然保護區同時是森林公園,如湖南張家界森林公園。
現階段我國自然保護區實行環保部部門綜合管理和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即統一監督管理與分類主管并存。國家環保部門(包括國家環保部、省環保廳、地方環保局、環保所、環境監測站、環保研究所等)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協調;林業、農業、國土、水利、海洋、建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環保部的綜合協調權限不明確,沒有達到實質性的中央垂直管理,以分部門管理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存在多職能部門交錯管理、政務重復煩瑣、工作效率低等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的自然保護區,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負責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是成立專門的管理委員會或管理局。但地方政府多從地區利益及發展出發,無法從國家層面全面統籌規劃自然保護區工作,加之基層管理機構設置不規范、資金缺乏,使得我國大多保護區管理薄弱、相關法律機制缺失、基礎建設薄弱、信息監測和收集缺乏、監督核查機制缺乏。在我國以政府為主導進行保護區管理的背景下,現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

1. 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我國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區都擁有多種自然資源,其均由保護區所轄資源的對口部門進行管理,如保護區中陸生野生動物歸林業部門管理,水生野生動物歸漁政部門管理,保護區中的水域、水體及水工程歸水利部門管理,水道和航道歸水運部門管理等。此外,還有國家中央直接管理模式,如陜西佛坪保護區、四川臥龍保護區、甘肅白水江保護區等是由國家林業局直接投資建設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
2. 行政與事業合一管理
臥龍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行政和事業管理功能”合一的自然保護區。該模式是在保護區內專門成立特別行政區,與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的管理體制,并接受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的領導,省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均委托省林業廳代管。
3. 多事業單位合一管理
有些自然保護區同時是風景名勝區,如黑龍江五大連池、四川九寨溝;有些自然保護區既是風景名勝區也是森林公園,如湖南張家界、黑龍江鏡泊湖。相應地,這些保護區往往會涉及多個事業單位管理主體,如九寨溝景區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張家界景區有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景區的多頭管理會導致管理混亂、無序及低效率,因而多管理主體合一成為必然趨勢。如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區管理局和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合并成立了九寨溝管理局,形成了“兩塊牌子、套人馬、統一管理”的管理體制,九寨溝管理局成為經費全額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
4. 學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共管
如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湖南省烏云界自然保護區、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充分結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特點及科研需求,聯合各級政府共同出資建設管理保護區,可減輕國家財政壓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共贏。一方面,保護區為學校、研究院所提供了天然場地和資源庫供其研究;另一方面,有關自然資源的研究成果或經驗,可幫助保護區維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難免存在管理體制不清晰、機構重疊設置、管理溝通效率低的現象。
政府管理自然保護區仍然是當下各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主要模式,但政府直接管制的成本相對較高,且管理效率較低。隨著社會各界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民間環保力量的壯大,自然保護區可以探索和示范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如采取“保護區 + 社區”共管模式,充分發動當地社區居民力量,塑造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意識,讓當地居民主動參與到保護區管理中,以實現保護區與社區共融發展;采取“合約托管 +政府監督”的模式,充分發揮 NGO、中華環保聯合會、公益基金會等社會環保組織的資金力量、專業力量及擅長社區溝通等優點,將保護區部分管理委托給這些社會團體,政府發揮監督和提供政策支持的作用。
江蘇路通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是智慧旅游全場景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基于景區和全域綜合管理系統為基礎 ,提供景區網絡規劃、數據融合服務、景區智能化建設、商業系統整合、游客服務系統建設、全網營銷平臺建設的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成功為國內30個以上景區提供產品服務。更多有關智慧景區、智慧全域旅游解決方案請撥打24小時熱線400-666-1947。歡迎致電垂詢!